木黑网 > 杂谈 > 正文

​关于清明节的习俗传说简介(关于清明节来源的几个传说)

2023-07-30 07:54 来源:木黑网 点击:

关于清明节的习俗传说简介(关于清明节来源的几个传说)

每年四月五日是清明节,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日,古传至今,咏诗的,爱写它;给画的,爱画它。无论是画或诗,多如大漠之沙,长江之水。其中,出类拔莘,傲里夺尊,诗,应是小杜的《清明》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/路上行人欲断魂/借问酒家何处有/牧童遥指杏花村/”;画,当是老张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国之瑰宝,世之奇珍。

关于清明节的习俗传说简介(关于清明节来源的几个传说)(1)

文人墨客之所以诗情画意,写画清明,大约是“我失骄杨君失柳/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”,慎终怀远,追念逝者;也或是“云淡风清近午天/傍花随柳下前川”,游春赏春也。

而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,清明节源自于寒食节。寒食节,曾是我大汉重要的传统节日,也叫“禁烟节”、“冷食节”、“望绵日”等,时在每年冬至后103日——105日,恰在清明节的前两天,故一般观点认为,传统的清明节内容如禁火冷食、扫墓悼亡等,都是从寒食节转化过来的。这种转化,至少在唐朝已出现。如在唐玄宗时期,就以国家诏令的形式明文天下,对寒食节予以认可。诏曰:“寒食上墓,礼经无文,近世相传,浸以成俗。士庶有不合庙享,何以用展孝思?宜许上墓,编入礼典,永为常式。”这在大诗人白居易的《寒食野望吟》得以为证。其诗为:“乌啼鹊噪昏乔木/清明寒食谁家哭/风吹旷野纸钱飞/古墓累累春草绿”。

关于寒食节的来源,也有不同的说法,择其要者,有以下三种:

关于清明节的习俗传说简介(关于清明节来源的几个传说)(2)

一。西周说。《周礼-秋官-司垣氏》载:“仲春,以木铎遁火禁于国中。””贾公彦注云:“为季春将出火也。”大意是,依照周朝的礼制,仲春二月时,官家要派人摇着木铎,通知各家各户及时禁火断炊烟,到了三月初(季春)“出火”——重取新火。从禁火到出火这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里,人们只能吃预先备好的冷食,这就是最早的寒食节。唐大文豪韩愈在《寒食日即事》写道:“春城无处不飞花/寒食东风御柳斜/日暮汉宫传蜡烛/青烟散入五候家”。就是描写寒食节即将结束时,皇帝向贵戚近臣御赐“新火”的情景。到了宋代,这种灭旧火取新火的习俗依然存在。诗人王禹偁《清明》云:“无花无酒过清明/兴味萧然似野僧/昨日邻家乞新火/晓窗分与读书灯”,所写的就是一个穷书生向邻居借讨“新火”点灯的事,所谓“三更灯火五更鸡/正是男儿读书时”也。

关于清明节的习俗传说简介(关于清明节来源的几个传说)(3)

二。 武候说。武候,诸葛亮也。他“名成八阵图”,“功盖三分国”,是中国历史上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之“三立”之大人物;他“三顾频频天下计/两朝开济老臣心”,是后人景仰、崇拜的楷模、榜样,是“豪杰”,是“千古风流人物”。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、“纯粹”的人,他死后朝庭却没有为他盖庙奉祀,是“忠”是“奸”,百姓心中有杆秤,于是老百姓便在寒食节期间,自发的在田野地头路边拜祭,蔚然成风。虽然以后朝庭自省,幡然悔悟,正式祭祀孔明先生于先祖刘备庙,但寒食节野祭的风俗已然形成,并演变为人们纷纷祭扫自家祖先的坟墓之习俗。

关于清明节的习俗传说简介(关于清明节来源的几个传说)(4)

三。子推说。子推,即春秋隐士介子推也。传说晋国大公子重耳蒙冤受难外逃,介子推是“忠贞之士忘身于外”者,他一路上追随保护重耳,忠心耿耿,不辞辛苦。有一天,他们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,几天几夜没吃东西,重耳饿得饥肠漉漉,头昏眼花,跌坐在地,倚石而眠。介子推见状,心疼心急心焦,为解主公饥,他割下腿上肉烤熟了呈给重耳吃。重耳闻得肉香,也不顾得问上一问,辦上一辨是何肉食?狼吞虎咽,吃个净光。食毕,有了气力,来了精神,走出大山,走出困厄,走出个康庄大道,重回晋国,夺回君王,雄才大略,成为春秋五霸之

一,史称晋文公。论功行赏,把流亡逃难期间追随的人都封了,唯忘记了介子推。后在别人提醒下,猛想起子推割股旧事,心生惭愧,便访求子推。谁知,子推隐在绵山,不愿出来,也不想见他。文公“云深不知处”,想见也见不到贤臣,情急、无奈之下,便在子推住的地方,前前后后放火烧树,想以火相“邀”,把个子推 “逼”出来。子推不改初衷,不惧“流火”,抱柳树而死。文公大悲、大哭,哀之悼之,吩咐将介子推葬于绵山,立祠祭祀。在移尸安葬时,发现柳树一树洞凹处有一片衣襟,上面有血字,文公观之,上书:

割肉奉君尽丹心/但愿主公常清明/柳下作鬼终不见/强似伴君作谏臣/倘若主公心有我/忆我之时常自省/臣在九泉心无愧/勤政清明复清明/

关于清明节的习俗传说简介(关于清明节来源的几个传说)(5)

文公看罢,越发痛心,越发愧疚,越发自责,便颁令全国,在介子推周年忌日来到之前,禁火,冷食一月,以寄哀思,以表追念,以祭先贤。

翌年,文公不忘子推,与群臣绵山祭奠,行至坟前,只见子推昔年所抱而焦的死柳,焉然复活,“万条垂下绿丝绦”,随风漫舞,婀娜多姿。文公大喜,意为子推在恭迎他,于是移步上前掐了一丝,编个圈儿戴在头上,中国群臣自古多“奴才像”,见文公戴了,便也蜂拥上前折柳插头,以博君欢。文公见群臣如此知趣,如此“趋上”,龙颜大悦,便把那颗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。

晋文公回朝以后,把介子推“血书”作警语、鞭策,清政勤政,清明爱民,把整个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,蒸蒸日上,继齐桓公后成为春秋第二霸。晋国百姓安居乐业,推己己人,对死谏有功的介子推“由是感激”,每到寒食、清明节,有的用柳条编帽带,有的柳条插门头,流传下来,清明插柳、戴柳,也成为寒食、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之一。清人杨韫华《山塘掉歌:插柳枝》云:“清明一霎又今朝/听得沿街卖柳条/相约毗邻诸姐妹/一株斜插绿云翘”。

关于清明节的习俗传说简介(关于清明节来源的几个传说)(6)

清明即到,聪明的你,玉手折丝柳,轻“插绿云翘”。美在端庄处,伊“在丛中笑”。(李斯克)

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