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黑网 > 杂谈 > 正文

​小楼吹彻玉笙寒,南唐中主最有名的一首词,乱世家国,沉郁之美

2023-12-14 19:35 来源:木黑网 点击:

小楼吹彻玉笙寒,南唐中主最有名的一首词,乱世家国,沉郁之美

摊破浣溪沙

五代 李璟

菡萏香销翠叶残,西风愁起绿波间。还与韶光共憔悴,不堪看。

细雨梦回鸡塞远,小楼吹彻玉笙寒。多少泪珠何限恨,倚阑干。

今译

在后花园的小池旁,看到荷叶都已凋零,水面微漾,西风渐起,我的愁绪也好似这秋风一般,悄然生起。这一片光景,就像人生一样憔悴,不忍再看。

秋雨绵绵,望着这一片秋景,出神的仿佛做了一个梦,梦到了那远在边塞的亲人。是谁在小楼上,吹着玉笙,玉笙着寒,仿佛是在哽咽。我沉郁的泪水就像幽恨一样,无尽绵绵。眼前这一片衰残景象,我仍然在倚着阑干。

赏析

读古诗文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。第一个阶段是,只知其味不知其意,意思是你读一首诗时,令你读出美感的一定是文字表面的东西,你可能会被他豪迈的语句所打动,沉浸于它或华丽或忧伤的文字意思之中,你会在整首诗中找寻这样的句子,明不明白它的意境倒在其次。第二个阶段是,既知其味也知其意,你已经不再满足于那些浅显华丽的诗句表面功夫,你会深究其中的意境、其中的道理,你甚至会思考整首诗的起承转合,或者你会把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人生境遇联系起来,这个阶段你从诗词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,你从诗人的情感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。第三个阶段是,你变得很敏感,你会在一首诗词中读出不一样的东西,你已经不需要看注解了,你对那些细小的情感变化已经变得很敏锐,有时候一两个词之间小小的情感变化也能被你察觉,从某种意义上说,或者从才情上说,这个阶段你也是一位诗人了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《枫桥夜泊》,有的人沉浸在这四个句子的美感中,只需沉吟几遍就会有怅然若失的感觉,有的人则读出了自己的孤独,很不幸,就这首诗而言,我还处在读诗的第一个阶段。

这就像是读书,有的人喜欢读畅销书,他就喜欢里面那些符合他价值观的句子,再深刻一点儿、再复杂一点儿的就看不进去;有的人喜欢读名著,圣母院、战争与和平、简爱等等抱歉我没用书名号,他能从这些巨著中看出人性,这些人类堕落的、阴暗的抑或激励的、挣扎的本性,使他沉浸其中不能自拔;还有的人喜欢读哲学、社会学,读那些最晦涩难懂的文章,他们想从中找出人类社会的本质,他么认为这才是一个读者作为人的使命,他们的理想就是“改变世界”。我自己认为这是递进的关系,我不喜欢读畅销书。

之所以有这一番论点,是因为我在读中主这首词时便隐隐然有第三阶段的感受。

现在我们把视线转回到这首词上,转到这首词的背景上。关于这首词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典故,有一次冯延巳新作一首《谒金门》中有“风乍起,吹皱一池春水”之句,中主李璟就问冯延巳:“吹皱一池春水,干卿何事?”冯延巳就回说:“未若陛下‘小楼吹彻玉笙寒也’”。诗评家们对这个典故和中主这首词有很多不同的看法。其中一个看法是,中主是在诘问冯延巳,是想勉励臣下多把心思用在国事上,对这些旖旎文辞持反对态度,支持此看法的人往往以当时南唐的国家处境来做论点。这一时期,南唐已经度过了它短暂生涯的全盛时期,北有后周咄咄逼人,西有潇湘内乱不已,东有吴越从旁窥伺,国势日颓而又无力挽回,所以李清照、王国维等人都说这首词有亡国之音。陆游在《南唐书》里也评价道此时的南唐已经“衰败不支,国几亡,稽首称臣于敌,奉其正朔以苟岁月,而君臣相语乃如此”,可以说评价非常到位了,陆游这样评价南唐,殊不知,他可能也是在评价自己的祖国南宋了吧。

晚清词评家陈廷焯评价此词道“沉之至,郁之至,凄然欲绝,后主虽善言情,卒不能出其右也”,又云“凄然欲绝,只在无可说处”。超出后主属实夸张,但评价此词意境的确精道。中主的词和后主亡国后的词虽然都清丽哀伤,但是有一点却是非常不同的,中主描写的哀伤是国家将亡未亡之时,的确沉郁之至,而后主已然亡国,留给他的也就只有深沉的痛了。我自己评价这首词是这样的“凡情留不尽之意,则味深;兴留不尽之意,则境界高”。

“菡萏香销翠叶残,西风愁起绿波间。还与韶光共憔悴,不堪看”,上阙描述的意境你可以想见,在金陵皇宫的后花园里,在一片水池旁,姑且我们想象就是在莫愁湖旁吧,荷花已经凋残,只剩荷叶衰败在池塘里,芙蓉生在秋江上,不向东风怨未开,东风已逝,只有秋风吹着这池水微漾,一片衰残气象,想想这乱世中,自己的命运,还有这家国天下,斯人憔悴,不忍看。

“细雨梦回鸡塞远,小楼吹彻玉笙寒。多少泪珠何限恨,倚阑干”,秋雨潇潇,朕出神地看着这一片眼前一片秋景,等回过神儿来,仿佛刚才梦到了那阴山下的鸡鹿塞,那里有我朝的将士在艰苦戍边,朕想念那些离家远去为国奋斗的士兵。秋意更浓了,谁在小楼上吹着玉笙,仿佛在哽咽。伤心的泪珠就像这幽恨一般,绵绵无尽。秋风秋雨,我依旧在凭栏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