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黑网 > 杂谈 > 正文

​张元和与顾传玠:婚姻缺爱也缺烟火气,为的或许只有昆曲

2023-12-13 07:09 来源:木黑网 点击:

张元和与顾传玠:婚姻缺爱也缺烟火气,为的或许只有昆曲

在张元和与顾传玠的那个年代,他们是如此的不合适。

晚婚、女大男小、贵小姐与戏子。

但合不合适,并不看这些外在条件,真相是,打破旧观念的他们过得比谁都合适。

在演《长生殿》时,张元和悲痛感慨:

“我埋的不是杨玉环,而是顾传玠这块玉呀!”

一、昆曲情缘

近代史上,世人只知有宋氏三姐妹,不知有合肥四姐妹。她们在近代文化界非常有名,被称为“最后的闺秀”。

四姐妹出自名门世家——“合肥张氏”,其曾祖父张树声跟随李鸿章打仗出身,其父亲张武龄与蔡元培、蒋梦麟等著名教育家是好友。

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:

“ 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,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。”

四姐妹张元和、允和、兆和、充和分别嫁给了昆曲大师顾传玠、语言学家周有光、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,每位都非常了不起。

除琴棋书画外,张氏姐妹还个个擅唱昆曲。

她们幼年时,曾在某个除夕夜跟家里的工人掷骰子、玩骨牌,一次下几分钱的注,以博一乐。她们的父亲平生不抽烟、不喝酒,也最恨赌博。

看到孩子们玩牌时,就决定用戏曲来引导她们,放弃玩骰子与骨牌的小赌。

他并没有选择当时兴盛的京剧,而是选择了昆曲。

20世纪初,昆曲是一个日薄西山的戏种。

作为昆曲小生的顾传玠,扮相清秀,神采奕奕,音调清丽委婉,抑扬自如,演出时一丝不苟他尤其能揣摩剧情,注重角色性格,所扮演的人物无不情真意切,细腻传神。

他演唱时稍有皱眉习惯,这一缺陷恰恰不经意间成了他的艺术特点,并因此特别擅长演唱剧情凄凉悲苦之人物。

顾传玠十八岁时,便有戏曲评论家为他如此作评:“一回视听,令人作十日思。”

1925年,他随班子到上海演出。1929年,张元和与二妹张允和就读于上海光华大学,刚好与顾传玠在同一个城市。

从小习得昆曲的张家大小姐,来到上海滩又怎能不听听这天籁之音。就这样,张元和与顾传玠结缘于昆曲《拾画叫画》。

昆曲不仅丰富了张元和少女时代的学习生活,而且还成了张元和恋爱婚姻的月下老人。

二、一见顾郎便是终身

《拾画叫画》这曲子,正是张元和以及同学们写信请顾传玠演唱的。

那时顾传玠演唱的地方——上海大世界,相当混乱。

为了观看顾传玠演出,张元和与同学们特邀男同学们做保镖,叫了出租车浩浩荡荡壮着胆子来到大世界。

演出开始了,仙霓社的舞台不大,照明也差,观众也只能容下一百多人。但当顾传玠踱着台步款款出场时,所有人屏声息气,都忘却了所有不佳的环境因素,听他婉转流丽、回肠荡气的歌声,看他温文尔雅又不失激情的表演。

这精彩的戏让顾传玠在张元和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
此后几乎每个周六和周日她都会去看仙霓社的戏、去听顾传玠的戏,这一年,张元和22岁,顾传玠20岁。

后来顾传玠在儒商严惠宇的资助下弃伶求学,八年后出任上海大东烟草公司副经理,并和张元和于1939年4月21日喜结连理。

张元和与顾传玠的结合,轰动了当时的上海滩,成为各八卦小报的头条猛料,有的小报甚至以“张元和下嫁顾传玠”为题大炒新闻。

在那个年代,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老旧。出生名门的大小姐和戏子出身的穷小子,本是不会有任何交集的,但他们偏偏打破了这种旧观念。

张元和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家闺秀,婚后她全然站在丈夫的身后。

经历过两次流产后,张元和生下女儿顾珏。那时战火已经蔓延到他们身边,张元和不顾一切守在顾传玠身边陪着他。

后来,顾传玠忽生念头,决定要离开大陆。他坚决要走的原因,张元和并不能完全理解,她的兄弟姐妹们都在此地,她不明白丈夫为什么如此坚持。

但她再次不顾一切随他离开,只是此去却没有带走女儿顾珏。

一个贵族大小姐抛弃自己已有的一切、离开自己的女儿,奋不顾身地陪着他、守着他,得妻如此,夫复何求。

1966年,顾传玠因病去世。张元和随后前往美国,投靠自己的妹妹充和。

三、不一样的婚姻,或许只为昆曲

对于张元和的爱情故事,有人觉得她爱昆曲,胜过爱丈夫。

确实,夫妇俩在一起时,无论生活有多困难,也都没有离开过昆曲。家里能带最多笑料的就是顾传玠偶然想演一出戏,便来一个后空翻,低声哼唱几句。

确实,她到老都觉得自己嫁的人,不是商人,不是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拼命扑腾的人,而是一介货真价实的戏曲人,一个红人。

确实,与昆曲相比,张元和与顾传玠的夫妻情也许要稍微淡薄些。他们的婚姻,让人感觉缺乏了一丝爱意与烟火气。

《合肥四姐妹》的作者金平安曾在书中说道:“顾传玠去世三十五年来,元和对他的感情始终没有改变。她从来不会在背后说丈夫的坏话,而且她也从来不谈夫妻之间的私事。她提到顾传玠时,多半与昆曲相关。”

顾传玠与张元和的爱恋和婚姻,是艺术和兴趣的结合。或许为了昆曲,已经足以让两人携手相伴一辈子。

在美国时,她参与电影拍摄,积极推广昆曲——这种不予余力,用力之广,功夫之深,使得昆曲最先成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。

确实,张元和的一生一直是属于昆曲的。她没有离开过昆曲,从来没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