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黑网 > 杂谈 > 正文

​梦见老家宅基地上盖上新房(梦见老房改造是啥兆头)

2024-01-26 07:10 来源:木黑网 点击:

梦见老家宅基地上盖上新房(梦见老房改造是啥兆头)

新华社合肥4月29日电 题:昔日小岗“惊雷起” 如今江淮“花盛开”

新华社记者姜刚、水金辰

七成以上村开展“三变”改革;超半数耕地流转规模经营;粮食生产实现“十八连丰”;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总数均位居全国前列……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,安徽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、敢为人先的精神,开展承包地“三权分置”、集体产权制度改革、宅基地制度改革等,不断释放改革红利,助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。

花开江淮

阳春时节,在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,正筹备水稻插秧工作的陈胜利说:“我们从稻种开始抓起,精心选择品种,同时用上智慧农田管理系统,做好精准灌溉和病虫害防治,施用生物有机肥,这一切都是为了产出优质水稻。”

北大荒集团2018年“牵手”小岗村,建起500多亩现代化水稻生产基地,陈胜利是基地负责人。这片地曾经被视为“最差的地”,后来得益于标准化种植,一跃变成高产示范田,去年水稻亩产超1400斤。“我们正推广这种种植方式,逐步托管周边地区的土地,实行订单农业模式,进一步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。”陈胜利说。

北大荒小岗基地工作人员介绍智慧农田管理系统。采访对象供图

北大荒在安徽的探索,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缩影。

1978年,小岗村18位农民为了解决温饱问题,按下“红手印”,搞起“大包干”。他们做梦也没想到,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,变成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声“惊雷”。

唯改革才有出路,改革要常讲常新。

从首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税费改革,再到农村综合改革,安徽始终站在农村改革的潮头。

安徽省委副秘书长、省委改革办副主任余三元说,安徽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、敢为人先的精神,以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,2017年以来接续推出49项改革任务,其中,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、“三变”改革、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做法走在全国前列,为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
披荆斩棘

看着曾经的撂荒地重新种上粮食,绿油油的麦苗茁壮成长,淮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震宇感觉几年来的努力值了。

无人机在淮南市凤台县杨村镇的麦田防治赤霉病。采访对象供图

“受农村劳动力转移、气象灾害等影响,前些年农民种田效益低,挫伤种粮积极性,局地出现耕地撂荒问题。”吴震宇说,为破解该问题,淮南市自2019年起推行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。

记者了解到,这项改革引导农户将土地“委托”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,再由其将土地“委托”给农业生产服务主体生产经营,同时协调“跟进”农技、贷款服务,引入保险“托底”,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。吴震宇表示,该市去年通过改革减少撂荒地约21万亩,提升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。

从首批4个村试点到185个村推开……淮北市自去年起探索开展党支部引领合作社试点,由党支部书记等代表村集体,注册成立合作社,村集体以集体资金、资源、资产入股,群众以土地、资金入股,开展规模化农业生产。

淮北市委书记张永说,当前,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瓶颈、村民增收渠道不多等困扰农业农村发展,坚持问题导向,开展党支部引领合作社试点,可以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引领作用,强化村集体与农户利益联结,凝聚推动乡村振兴强大合力。

逐浪前行

“改革永远在路上。”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说,通过深化改革,破除体制机制弊端,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向纵深推进,要让改革红利落到群众身上。

得益于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,曾经的撂荒地减少了,粮食增产了。淮南市寿县小甸镇杨圩村党总支书记张宇说,去年该村托管的土地中,种上1600亩小麦,共收了80多万斤粮食。

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方面,滁州市凤阳县委常委、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,在“三变”改革等带动下,小岗村加强对外合作、拓宽收入渠道,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680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220万元。

改革逐浪前行,红利不断释放。

去年,安徽省开展农村“三变”改革的村占72%,248万农户获得改革收益。耕地流转率占51.5%,粮食总产817.52亿斤,实现“十八连丰”。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总数分别超17万个和11万个,均位居全国前列……

承包地“三权分置”改革让土地“活”起来,越来越多的村民享受到改革红利。

亳州市谯城区立德镇乔楼村村民领取分红。采访对象供图

在亳州市谯城区立德镇乔楼村,73岁的村民葛长云去年把地流转给村里的公司,成为股民,再由公司流转给大户种植,每亩地不仅拿到700元年租金,还首次领到分红。

“我年纪大种不了地了,这样的流转方式有保底租金,还有额外分红,收入有保障,我放心啊!”葛长云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