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黑网 > 杂谈 > 正文

​胃蛋白酶原i转角遇见你——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

2023-12-20 22:07 来源:木黑网 点击:

胃蛋白酶原i转角遇见你——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

导读

每一个消化内镜医师都深知,进行胃镜检查的终极目的就是捕获癌症。然而胃镜检查毕竟属于有创操作检查,尽管目前无痛胃镜逐步开展,还是有很多人望而生畏。正因如此,目前市场上应运而生一种“抽血了解胃癌风险”的检测项目,即胃蛋白酶原检测,这似乎成了“恐惧胃镜星人”的避风港。那么,胃蛋白酶原检测的价值究竟有多少,它真的可以代替胃镜检测吗?

一、初识胃蛋白酶原

胃蛋白酶原(pepsinogen,PG)是由胃部分泌的参与消化的胃蛋白酶的前体,通常约1%的PG可通过胃黏膜进入血液循环,可分为胃蛋白酶原Ⅰ(PGⅠ)和胃蛋白酶原Ⅱ(PGⅡ)两种亚型。PGⅠ由胃底腺的主细胞所分泌,PGⅡ由胃底腺,贲门腺,幽门腺,Brunner腺所分泌,虽然PGⅡ的浓度相对较低,但其分泌区域比PGⅠ大。

由此可见,血清胃蛋白酶原可以较为准确地显示胃黏膜的状态和功能。

二、 胃粘膜癌变的两大可控的重要事件——Hp感染和萎缩

1. Hp感染是胃粘膜癌变的重要始动因素

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胃癌发生的多步骤假说,即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(旧称慢性浅表性胃炎)→萎缩性胃炎→肠化生→上皮内瘤变(旧称异型增生)→胃癌的病变过程已被普遍接受,而幽门螺杆菌(Hp)感染已成为最重要的始动因素,同时Hp感染目前也已经公认为是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。

因此,积极进行Hp检测,已经成为了防治胃癌的重要措施之一。Hp检测主要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手段(具体详见往期文章——滚蛋吧 幽门螺杆“菌”!——上篇),针对Hp阳性的感染人群,各大指南已达成共识,即Hp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,有条件的患者均建议根除。

Hp感染也会显著影响血清PG水平,起始时,PGⅠ、PGⅡ均升高,PGⅡ升高的幅度更快,则PGⅠ/ PGⅡ下降,且Hp感染病灶越大,PGⅠ/ PGⅡ降低幅度越大。但是,我们现在已经有更好更精准的检测Hp的方法,且胃蛋白酶原检测的结果缺乏特异性,因此,针对Hp感染的检测仍然强烈推荐C13或C14呼气试验

2.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重要 “过渡性事件”

目前观点认为,部分萎缩是可以逆转的,而一旦进入肠化生后,就很难发生逆转。因此,急需要一种工具,能够敏锐地发现胃粘膜萎缩的情况。此时,胃蛋白酶原检测即发挥出强大的作用。

当胃底腺萎缩时,主细胞数量减少,PGⅠ水平下降;而由于分泌PGⅡ细胞较多,此时PGⅡ仍然可以维持高水平状态,此时PGⅠ/ PGⅡ显著下降;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以及胃窦腺向胃体延伸,出现胃底腺假幽门腺化生时,PGⅡ水平升高更多,PGⅠ/ PGⅡ进一步下降。因此PGⅠ水平降低是胃底腺黏膜萎缩的可靠标志,PGⅠ/ PGⅡ侧面反映了胃底腺粘膜萎缩程度

三、 他山之石——日本的胃癌筛查策略(“ABC”法+内镜筛查)

我们的邻国日本,同样作为胃癌高发国家,在早癌筛查方面却做得非常出色。他们早癌的筛查策略就紧紧抓住Hp感染及是否发生胃底腺萎缩这两项可控因素。日本京都共识针对全民早癌筛查策略,作了如下推荐:

首先针对Hp感染,京都共识针对Hp感染,强调“格杀勿论”,全民人人杀菌,根除Hp后,再进行胃蛋白酶原的评估。将PGⅠ/ PGⅡ比值≤3.0,作为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临界值,并以此作为胃癌高危人群筛查的标准。

基于上述筛查标准,日本创立了ABC评估法,针对高危人群再进行胃镜检查,利用OLGA(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)和OLGIM(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)评分系统进行进一步评估。(具体细则详见往期文章——萎缩肠化并不可怕)

由此可见,日本通过Hp抗体检测及胃蛋白酶原检测,筛选出了胃癌高危人群,再进行内镜检查,既节约了医疗成本,又不至于有所疏漏。这是这种严谨的筛查态度,让日本的胃癌在近年来大幅下降。

四、 任重道远——中国胃癌筛查策略

中国人口基数大,同时胃癌发病率也居高不下,所以找到易行且精准有效的胃癌筛查手段势在必行。2017年《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》高度肯定了PG的价值,指南给出了如下推荐意见:血清胃蛋白酶原(PG)Ⅰ、Ⅱ以及促胃液素-17的检测可能有助于判断有无胃黏膜萎缩和程度。血清PGⅠ、PGⅡ、PGⅠ/ PGⅡ比值联合抗Hp抗体检测有助于风险分层管理。

而于2017年年底我公布的《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》,在肯定血清胃蛋白酶原价值的同时,进一步提出了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,其中高龄,男性,Hp抗体阳性,低胃蛋白酶原比值(PGR),高血清胃泌素17(gastrin-17,G-17)水平作为胃癌的高危因子

其中,G-17是中国指南新增项目。G-17是由胃窦G 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酰胺化胃泌素主要生理功能为刺激胃酸分泌、促进胃黏膜细胞增殖与分化。G-17是反映胃窦内分泌功能的敏感指标之一,可以提示胃窦黏膜萎缩状况或是否存在异常增殖,G-17本身在胃癌的发生、发展过程中也有促进作用。当血清G-17 水平升高,可以提示存在胃癌发生风险。

此外与京都共识不同的是,我国共识意见首次提出了适合我国人群的血清学检测cut-off值:即当PGR<3.89,G-17>1.50pmol/L 时,胃癌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。而京都共识定义的PGR cut-off值为≤3

针对积分的高低,指南将人群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组,并给出了筛查策略。

但同时,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指南的缺点,筛查人群为年龄≥40岁,且有胃癌高发区、Hp感染、既往胃癌前疾病、胃癌患者一级亲属、饮食等其他风险因素的人群。但目前胃癌发病年龄越来越提前,相信未来一定会进入全民普查阶段。

综上所述,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血清Hp抗体检测,有助于评估胃癌发生风险,可以作为普通人的常规胃癌筛查手段,但是,它并不能替代胃镜检查,针对高危人群,依然强烈推荐进行胃镜检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