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黑网 > 杂谈 > 正文

​郏县属于哪个市(「走遍中国」河南·郏县)

2023-12-03 19:05 来源:木黑网 点击:

郏县属于哪个市(「走遍中国」河南·郏县)

郏县是河南省平顶山市下辖的一个县。有中国长寿之乡、中国书法之乡、中国郏县红牛之乡、中国铸铁锅之乡、中国美食之乡、中国诗歌之乡等称号。

公元1101年8月,得赦北还的苏轼因旅途劳顿病重而逝。一代文豪就此陨落。按照苏轼生前遗愿,其子苏过扶着父亲的灵柩来到河南郏县安葬。这片饱经沧桑的大地接纳了命途多舛的游子。后来这里又成为苏辙的归宿和苏洵衣冠冢所在。

千百年来,人们在此劳作生息,兴百业,诵诗书,繁华市镇、淳美村落如明珠星散于此。

历史

公元前541年,执掌楚国大权的公子围命人在这里修筑城池,以威慑北部的郑国。不久,楚王病重不起,公子围以探望病情为由,将楚王杀死在病榻之上,自立为王。

这便是有名的暴君楚灵王,被他杀害的就是他的侄儿熊员,世称“郏敖”,郏邑是熊员的封地,最终楚灵王将熊员葬在这里。

如今,古老的城池早已不在,只留下残破的城墙,成为那段血雨腥风的见证。

春秋战国时期,这里被称作“郏邑”,秦朝在此设立郏县,此后郏县经历了多次更名。元朝时又改回郏县旧名,并沿用至今。

嵩山余脉诸峰连绵,北汝河水穿境而过,山水相遇孕育了郏县这片丰饶的田园。

作为县一级行政区划,郏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,郏县这个地名背后究竟承载了诸多的历史和文化。

名人

郏县人生于斯、长于斯,坚守乡土、耕读传家,铸就了独特的村落文化。

“公始病,以书属辙曰。即死,葬我嵩山下,子为我铭。”这是苏辙为其兄长所撰墓志铭中的一句话,说的是苏轼临终前写信给弟弟苏辙,让他把自己葬在嵩山之下。

遵照遗嘱,苏辙把哥哥安葬在了郏县北部的小峨眉山。从此,嵩山之脉的这片青山碧水就与苏轼这个伟大的名字结合在一起了。

苏轼一生与郏县几乎没有交集,为什么会选择这里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?

有人说,苏轼曾路过郏县,看中了这片山水,觉得它形似自己家乡的峨眉山。也有人说,是因为苏轼、苏辙兄弟二人长期遭到贬谪,无力归藏故里。

而苏辙晚年谪居许昌地区,就在附近的郏县小峨眉山上置办了自己的家族墓地。

苏轼葬郏十年后,苏辙去世,葬在了苏轼墓旁。苏轼兄弟这一选择,无意间为郏县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,在郏县方志中留下了辉煌的篇章。

元朝时,有人在苏轼、苏辙的坟墓之间建造其父苏洵的衣冠冢,从而形成“三苏坟”。

这尊三苏塑像就是元朝时所立,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,依然引领着人们遥想三苏当年的风采。

千百年间陵园几经兴废,但是人们对三苏父子的缅怀和崇敬却经年不变。

新中国成立以来,郏县文化部门多次组织修缮三苏祠。一百位当代知名书法家书写苏轼名作《念奴娇.赤壁怀古》。刻碑立于三苏园的东坡碑林之中,以表景仰之情。

与西北部的三苏园相望,位于县城的文庙是郏县的又一座文化地标,郏县文庙是中国保存最好的县级文庙之一。

民俗

这套气势非凡的铙、钹、锣、鼓组合,就是郏县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打击乐形式“大铜器”。

郏县大铜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东汉末年,曹操与襄樊战胜刘备,在郏县庆功。在庆功会上,曹操召集了几班大铜器乐队。一为喝酒助兴,二为鼓舞士气、壮大军威。

后来村民们在农忙之余也以击打铜器为乐,慢慢地,在庆贺节日、祭祀祈福等仪式中,大铜器变得不可缺少,成为郏县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在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,郏县大铜器形成了风格多样的曲牌,“大起板”、“得胜鼓”、“五虎下西川”。长期以来,这些曲牌由民间艺人口传心授、代代传承。而随着老艺人的逝去,一些曲牌也湮没在了历史烟云中。

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郏县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开始拜访老一代艺人,搜集大铜器曲牌乐谱。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,他们已经搜集了数百首曲牌乐谱。如今曲谱众多、风格多样,成了郏县大铜器的一大特点。

如今郏县人的生活也在大铜器的表演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。让他们引以为傲的不仅是大铜器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,更是乡土文化的血脉传承。

钧瓷

钧瓷之美,美在窑变。当“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的神奇景象第一次出现的时候,瓷工们一定是被惊得目瞪口呆。

于是“窑变”渐渐成了一个专有名词,被浓墨重彩地写入了中国陶瓷史中。钧瓷,因此也有”黄金有价钧无价”的盛誉。

最早的窑变究竟出现在什么时候呢?为了揭开这个谜团,故宫博物院研究员、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原会长冯先铭等人,曾经两次来到河南省郏县考察。

1962年,他们在郏县城北十公里的黄道窑古窑遗址,搜集到许多唐代花釉瓷残片。一些碎片的特征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鲁山窑花瓷腰鼓的胎色、薄厚、凸起弦纹及斑点装饰效果几乎完全一致。

这些残片的发现表明,早在唐代郏县的黄道窑已经可以制作三色窑变的花釉瓷器了。而宋“代入窑一色、出窑万彩”的钧瓷烧制技术正是发端于此。钧瓷因其色彩斑斓、烧制难度大,一直是只准皇家拥有,不准民间收藏的陶瓷珍品。

在郏县,陶瓷制造被郏县人做出了规模并发展为一个产业,黄道窑的炉火曾经铸就了钧瓷的辉煌,郏县的陶瓷手工艺人执着追求、薪火相传,让钧瓷的烧制技艺渐渐恢复往日的辉煌。钧瓷这朵瑰丽奇葩,终于重放异彩。

手艺

郏县姚庄回族乡村民的一天多是从一碗茶开始。这里饮茶习俗已经延续有数百年。喝茶多用瓷器难免出现磕碰。

清朝乾隆年间,郏县手工艺人用金、银、铜、锡等金属修补破损的瓷器过程中发现不但复原了器物,还使其更加美观。后来,这项技艺从实用发展成为艺术品,独具匠心的郏县金镶玉工艺就此发展起来。

郏县金镶玉的制作工艺复杂,共有二十多道工序,所有工序都由手工操作完成,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。一件精美的金镶玉制作下来,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,而学好这项技艺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。

近年来,许多外国人开始了解和喜爱这种精美的工艺品。如今,姚庄回族乡的金镶玉已成为国家礼品,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将此产品赠与外国元首和友人。

随着来自国内外订单的增多,金镶玉产业从业人数和产量不断攀升,不仅带动了郏县的经济发展,也让这片土地的文化远播海外。金镶玉将不再只是一件件艺术品,更是中华手工技艺的文化符号。

古寨

临沣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郏县东南堂街镇寨内,现存布局完整的明清四合院十余处,古建筑一百余座,祠堂、寺庙、景桥等一应俱全,使得临沣寨有古村寨博物馆的美称。临沣寨有道红色条石砌筑的长达1100米,高6米多的古寨城墙还为他赢得了“中原第一红石古寨”的美称。

2002年,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来到临沣寨后,认为临沣寨民居建筑从明至清,在时代上没有缺环。临沣寨填补了中国古建筑在村寨方面的空白。

经过百年岁月磨洗,这里很多建筑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风采。2011年8月,国家文物局将临沣寨确定为全国生态博物馆建设试点村落,开始对其进行保护性修复。

距离临沣寨不远的张店村也是一座红石古寨,在内原有两千多间明清古建筑。如今,张店村吸引游客的是另外一张文化名片——张良故里。秦朝末年,群雄逐鹿,张店村的张良走了出来,帮助刘邦夺得天下,被封为留侯。

至今在张店村还保留着一块石碑,是东汉末年诸葛亮来张店村拜谒留侯祠时写下的一段对张良的赞词“然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,成帝王之师。吾辈叹之、敬之、效之”。

张良不但是世人景仰的对象,也给张店村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。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十,是张店村游客最多、最为热闹的一天,因为这一天是张良的诞辰纪念日。清晨,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来到张良纪念馆。在长者的带领下,诵读张氏家训。张良生活的时代虽已远去去,但他留下的文化血脉却融入了故乡的山山水水。

除了临沣寨和张店村,郏县的特色传统村落还有近百个,郏县在努力打造成中国的古村落博物馆。

郏县人在文化保护中获益颇多,这是郏县人的智慧。过去用如椽巨笔书写辉煌篇章,现在用浓墨重彩再绘锦绣画卷。峰峦连绵,衢路纵横,钧瓷优雅古瓷生辉。